首页 资讯 历史 战匈奴、通西域,汉武帝功绩彪炳千秋

热门资讯

战匈奴、通西域,汉武帝功绩彪炳千秋

作者:斗篷客 来源:清朝吧 浏览:148 评论:0 发表时间:2020-10-04

在汉文帝时期,匈奴冒顿单于曾经大举进攻西域,迫使这些城邑小国大多役属于匈奴。匈奴在这里设置僮仆都尉,统治西域各国,并向他们征收各种赋税。由于匈奴控制着这些城邑小国,当时通往葱岭以西的西域各国的两条通道,都因此而被阻断。其中一条自玉门关、阳关经鄯善,沿昆仑山(即南山)北麓,西行至莎车,再过葱岭,即可到达大月氏、安息(今伊朗),这条道路称为“南道”。


还有一条出玉门关、阳关经车师前国,西行至疏勒,再过葱岭,即可到达大宛、康居、奄蔡(今土库曼斯坦),这条道路称为“北道”。早在张寨通西域之前,大约这两条道路已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,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开辟的。从张寨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看,除了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之外,也肩负着重新打通这两条通往中亚道路的历史使命。

武帝建元三年(前138),张蓦奉命出使西域。随行的人员有百余人,其中甘父(即堂邑氏之奴,故又称堂邑父)始终对张蓦帮助很大。他们出陇西,途经匈奴控制的地区时,不料被匈奴人所擒获。

张骞在匈奴被扣留达十年之久,后来设法逃出,又继续西行数十日,并越过了葱岭,到达中亚的邻国大宛(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一带)。大宛人知道汉朝富庶,很早就想和汉朝交往。所以,张赛作为汉使突然到来,受到大宛人热情的欢迎。根据张骞的要求,大宛人送他抵达康居(今哈萨克斯坦一带),又辗转到达大月氏。


但是,大月氏自从被乌孙驱逐之后,已经在大夏建立了自己 的统治。由于大夏土地肥沃,物产富饶,生活安定,大月氏人已无东归复仇之意。汉朝联络大月氏抗击匈奴一事,终于得不到大月氏的支持而作罢。张骞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多,只好整装回汉朝报命。他们取道昆仑山北麓,经羌人居住区东归,途中又被匈奴捕获,匈奴将他扣留一年多,后来因匈奴发生内乱,张骞才乘机逃归。武帝元朔三年 (前126),张骞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回到了长安。这次通西域前后历经13年,随行的100多人,回来时只剩下张骞与甘父两人。


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,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,但是却了解到有关西域的许多情况,对于密切汉朝与西域的关系,进一步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要的作用。张骞在大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之类,了解到这些东西是从身毒(即印度)贩运去的,因而发现从我国西南地区经身毒也可以抵达大夏。这是从陆路通往西域的第三条道路。这一意外的重要的发现,后来竟促成汉武帝下令进一步开发我国西南地区,为沟通南亚作准备。张骞无愧为开拓中西交通的先驱者。


张骞从大月氏回国之时,正是汉朝与匈奴激战之日。五年之后,一场更大规模的鏖战,在河西爆发了。这就是霍去病大战昆邪王、休屠王,并消灭河西一带匈奴的势力。从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,已为汉朝所控制。自金城(郡治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)、河西及昆仑山以北,盐泽(今新疆罗布泊)一带,只是偶尔发现匈奴人,其主力已退至漠北。


而当时居住在匈奴西部的乌孙,势力正日益强盛,很想摆脱匈奴的控制。在这种情况下,张骞曾经向汉武帝建议,以厚赂招引乌孙东归,让他们回到原敦煌至祁连山的故地,并用和亲形式结为兄弟,以“断匈奴右臂”。 乌孙一旦与汉朝连好,其西部的大夏诸国,也都可以归附汉朝。汉武帝采纳张骞的建议,拜他为中郎将,命令他再次出使西域。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),张骞奉命率领300人,携带上万头牛羊,大量的货币和丝织品,第二次出使西域。张骞到达乌孙后,一方面派遣副使到大宛、康居、大月氏、大夏等国,以加强汉朝和中亚地区的联系,发展贸易往来;一方面说服乌孙昆莫,争取乌孙东迁故地。


当时,乌孙昆莫年迈,内部正发生分裂,加以不了解汉朝情况,因此无意东迁故地。但是,乌孙愿意与汉朝通好。武帝元鼎二年(前115),乌孙特派数十人,护送张骞回长安,还带来几十匹马,作为礼物表示答谢。他们见汉朝地大物博,十分富庶,就更加重视发展与汉朝的关系。几年以后,乌孙表示愿意与汉朝结亲联好,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,嫁给昆莫为妻。


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,虽然没有能使乌孙东迁,但是却与乌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。张骞回到长安,只有一年多时间,就与世长辞了。这位2000多年前致力于民族团结的使者,以他不畏艰险、不怕牺牲的开拓精神,为加强我国各族人民的联系、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,以及发展中外友好往来,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


张骞死后,葱岭以东的我国各族人民,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来往与日俱增。然而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,也时有险阻,尤其是来自匈奴方面的破坏。比如姑师和楼兰两国,是汉使通西域必经之地,有时一年往还十余次。他们苦于供给汉使物品,曾经攻劫过汉使王恢等,也常常充当匈奴耳目,派兵阻挡汉使的来往。为了彻底打通这条通西域的道路,武帝元封三年(前108), 汉朝派赵破奴和王恢,统兵数万进攻姑师。汉军先俘虏了楼兰王,接着又击破姑师,为这条道路的畅通,扫清了一些障碍。


为了使者往还方便,汉朝在敦煌至盐泽(今罗布泊)之间,沿途设置驿站,修筑烽燧亭障,还在轮台(今轮台东)、渠犁(今库尔勒一带)等地 屯田,屯田士卒最多达60余万人。汉朝又在那里置使者校尉,以领护汉在西域诸事。到汉宣帝时,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城(今轮台东北)建立,葱岭以东西域诸国,由西域都护府直接管辖。


张骞通西域以后,我国葱岭以东西域各族人民,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经济、文化交流日益频繁。汉朝先进的生产技术,包括冶铁、凿井术等,相继在西域得到推广。汉朝精美的手工艺品,如丝绸和漆器,也传入西域各地。同时,西域盛产的葡萄、苜蓿、胡葱、胡萝卜,以及骆驼、西域良马等等,也先后传入内地。西域的音乐、舞蹈在内地传播,对汉族文化的发展,也产生积极的影响。尤其是中原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联系的不断加强。


此外,汉武帝通过战争、和平交往等方式,将东南、西南和东北等地区置于汉王朝管辖之下,加强了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,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,对统一的多民族的西汉王朝的形成和发展,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


03、沟通中亚,友好往来

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王朝,以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而成为世界先进强国和当时东方的文明中心。在对外关系方面,汉武帝登位伊始,即重视开辟同周围国家联系的通道,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,体现正处在上升时期的汉王朝,充满着发展对外诸关系的信心。

汉武帝在位50余年,汉朝使臣的足迹,几乎遍及中亚、西亚和南亚,以及东邻的国家。在中国古代史上,这是一个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时期,具有早期的开拓性特点。首先,沟通与中亚、西亚的联系。汉代对葱岭以西今阿富汗、伊朗、土耳其、伊拉克等国,即包括广大的中亚和西亚地区,也都统称为“西域"。早在汉武帝以前,这些地区的人民,同我国西域各族人民往来密切。


秦汉时期,我国曾以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著称于世。当时以丝绸为代表的我国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,成为世界各国人们梦寐以求的珍贵的物品。随着我国丝绸制品辗转行销西方,在汉武帝以前,一条国际性的曲折的贸易商道,实际已经存在。但是由于政治 的、民族的、地域的种种原因,这条商道时而受阻,时而改道转运,成为一条非固定的、变化莫测的贸易通道。汉武帝即位之后,张骞奉命出使西域,除了联络大月氏和乌孙,开发我国新疆地区的使命外,也肩负着打通这条贸易商道,沟通与中亚、西亚各国联系的艰巨任务。


张骞两次出使西域,使汉朝与中亚各国,以及西亚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,除了到达今西域地区外,还先后到达大宛、大夏、大月氏、康居等国。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时,携带大量的金银、钱币和丝织品。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,这是第一支由官方派遣的、规模庞大的经济贸易团体。当时被派往中亚各国的副使,所抵达的国家或地区就更多了。张骞死后, 这些副使相继回国,跟随来汉朝的各国使臣,为数不少。汉武帝巡行各地时,各国使臣随行参观,以便他们了解汉王朝。


此后,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日益增多,有时一年多达十余次,少的也有五六 次,每次人数百余人至数百人不等。出使比较远的国家的使臣,往往历时八九年才能回国。汉朝的使臣来往于中亚、西亚和南亚诸国,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。如安息(今伊朗)、奄蔡(今土库曼斯坦一带)、犁轩(又称大秦,即罗马帝国)、条支(今伊拉克境内)、身毒(今印度)等国,都曾是汉朝使臣涉足的地方。随着汉朝对外关系的发展,一条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,又出玉门关或阳关,再沿南山北麓或北山南麓至葱岭,然后越葱岭分别到大月氏和安息,或者到大宛和康居以至于地中海沿岸的商道,便成为我国与各国联系的纽带。


这条横贯欧亚长约8000公里的道路,打开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,发展我国与中亚、西亚和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,促进了汉朝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。汉朝精美的丝织品,名贵的漆器制品,就是通过这条商道源源不断地 运往中亚,辗转远销于罗马帝国,从而结束这些地区无丝、漆的时代。一时,汉朝的丝织品称誉西方,甚至在罗马帝国掀起丝绸热,以至于不惜用重金求购。因此,这条贩运汉丝的商道,也被人们称为“丝绸之路”。与此同时,汉朝的冶铁、铸造兵器的技术,还有凿井术等等,也相继传入中亚和西亚。


中亚和西亚地区的一些奇物,如奄蔡一带盛产的貂皮、大宛有名的汗血马、中亚生产的毛布和毛毡,还有一些农产品,都在这时先后传入汉朝。从这些地区传入的音乐、舞蹈、艺术等,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,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,也产生过有益的影响。


第二,对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。

汉代南邻的国家,有古代的身毒、夫甘都卢国等,包括今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国、马来西亚、缅甸等国家, 即今南亚和东南亚广大地区。

古代的身毒,又称天竺,即今印度。印度同我国是近邻,早在汉武帝之前,两国就有贸易往来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,在大夏看到生产于中国四川地区的物品,就是从印度转运去的。丝绸之路打通之后, 汉朝使臣即经过中亚而进入印度,继续保持与印度的贸易往来。


除此之外,还有一条海上的通道,也在通行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,汉武帝曾经派翻译官员和招募来的贸易人员,携带黄金和各种丝织品,到夫甘都卢国(今缅甸卑谬附近)和黄支国 (故址在今印度康契晋腊姆附近)等地,同他们交换明珠、璧流离、奇石异物等。他们所到各地,都受到友好接待,所 携带的物品,则由外国商船转运。随着这条海路的开辟,汉朝同南亚、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,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印度的黄支国,地广物博,人口众多,而且多产异物。自汉武帝以来,黄支国曾派使臣来汉朝,促进发展贸易往来。


缅甸同我国毗邻,自古是我国同南亚、中亚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。汉武帝时期,我国与缅甸的贸易往来,主要有水陆两道。汉朝的丝绸和铁器,就是通过这两条商道运往缅甸,并经缅甸传入印度,这促进了印度冶铁技术的发展。同时,南亚盛产的珍珠、流离、象牙、犀角之类,也通过水陆商道输入汉朝。


第三,与东邻国家的关系。

汉朝东邻的国家,主要有朝鲜和日本。它们同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。

朝鲜同中国东北紧邻,自古以来关系密切。早在殷周时期,殷人箕子曾率殷民,移居朝鲜北部,开始了两国人民的交往。

自战国以来,齐燕两地的人民,或与朝鲜贸易往来,或避战乱而移居朝鲜。他们将铁器、货币传入朝鲜。当时汉朝的丝绸、养蚕技术,以及铁器,都相继传入朝鲜。

汉代的倭人,即今日本,与中国关系久远。西汉时期,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,当时在这个由岛屿组成的列岛上,分布着100余个小国(部落),或部落联盟。


自秦汉以来,日本同中国的联系逐渐密切了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,入海求仙药,有人认为就是到日本去。此说证据不足,未必可信,但是到汉代,日本同中国有了直接的交往,却无可怀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说:“乐浪海中有倭人,分为百余国,以岁时来献见云”,说明到西汉时期,倭人每年“献见",同汉朝的交往相当频繁。这种直接的来往,到汉武帝时日益增多。《后汉书· 东夷列传》载,自从汉武帝在朝鲜设置四郡后,倭人“使驿通千汉者三十许国”,即有30多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同汉朝直接来往。


据考古发掘,日本九州北部一些部落酋长的墓葬中,曾经出土汉代的铜镜和仿制品,有的墓中多达30余面,大约就是这个时期的交往而留下的遗物。从此汉朝的文化技术传入这个历史起步较晚的倭国,促进倭人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。总之,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汉王朝正处在鼎盛的阶段,这就为这个王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当时汉朝高度发展的物质及精神文明,对促进周围邻国经济文化的发展,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。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,传入汉朝的一切优秀文化,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,产生过良好的影响。


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的历史表明,发展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,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,这是符合人们共同的愿望,也是这个时期对外关系的主流。任何人为的倒行逆施,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。以张骞为代表的一切为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开拓者,他们所作的历史贡献,在我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
 
 

0相关评论